“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如今,这一《礼记》中所描述的人人丰衣足食、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画面已不仅仅是一个愿景,而逐渐在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得以实现。
目前,平凉市现有持证残疾人10.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5.6%,其中重度残疾人4.16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1.2%。为更好的服务残疾人,破解重度残疾人家庭“照看一人、拖累一群、致贫一家”现实困境,近年来,平凉市残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体系建设,将日间照料作为补齐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照护短板、纵深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造具有平凉特点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品牌,推动实现“照料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的目标。
完善服务体系 营造幸福家园
5月28日,记者走进平凉市崆峒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伴随着欢快、悦耳的歌曲旋律,照料对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跟随着节拍放声歌唱。康复室里,医生为患者按摩、理疗;活动室里,大家下棋、玩牌、画画、捏泥塑……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对残疾人群体的呵护。 在康复训练室门口,记者观察到每周康复训练课程满满。“康复托养中心会根据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如下肢训练,一周会安排3至5节课,有肌肉力量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正在为患者进行下肢训练的康复师李永财告诉记者,他们还邀请了白银康复中心知名主任医师马强作为常驻按摩师,为残疾人开展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与此同时,在静宁县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宽阔干净、舒适整洁的环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活动室,无微不至、细心周到的照顾……让生活在这里的残疾人脸上挂满了笑容。 每天上午8时,他们会被接送到中心;傍晚6时,被安全护送回家,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幸福与满足。上午11时刚过,按照膳食计划表,精心搭配的饭菜已准备就绪,工作人员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引导陪护对象在餐厅就餐。不仅如此,照料中心在固定时间段还为服务对象进行按摩、理疗、心理疏导,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被精心照顾。 这些只是平凉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日常的缩影。像这样的残疾人托养中心全市有3个、残疾人康复中心8个、综合服务中心8个,改造提升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12个。其中,崆峒区、静宁县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被列为省级示范中心。目前,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普惠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残疾人日间照料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格外”重要指示精神、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三年纳入市列为民办实事项目。 只有“弱有所依,弱有所乐”,才能兜牢民生底线。按照《甘肃省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规范(试行)》,各县(市、区)在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膳食服务、能力训练、心理辅导、文体娱乐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供洗浴、场景模拟、技能培训等10个方面95项服务内容。并不断加大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支持力度,积极整合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村(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等设施资源,累计为1560人次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日间照料服务,为2732名重度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照护,形成了以残疾人托养中心为主体、社区照料和社会化服务资源为补充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体系。
医养康养融合 发挥综合效益
康复是残疾人就业、就学、融入社会的前提,可怎么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融入这个社会又是一个难题。为发挥综合效益,我市建立特色“农疗”基地、打造模拟训练室……积极探索出一条医养康养相融合的新路子。 “小青蛙,呱呱呱……”在崆峒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二楼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走进儿童感统室,孩子们在两位康复训师的带领下,一边手拿铃鼓欢快的舞蹈,一边学习青蛙跳。“来这里康复的孩子多为自闭症、脑瘫患儿和视力、听力障碍的孩子,现在中心有40名患儿,分上午、下午康复训练。”儿童康复科主任姚艳艳说,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进行康复训练,也让他们相互交流找到伙伴不再孤单。 此时,生活能力训练室里,照料对象在护工的引导下学习取钱、数钱、超市购物、结账等日常生活能力。他们先在“模拟银行”里插入银行卡,输入密码,取钱后领取手推车进入“模拟超市”,再挑选商品,排队结账。据照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打造的“模拟银行”“模拟超市”是全省首家,通过模拟生活训练,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帮助残疾人尽早融入社会,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3岁的刘佳妮来这里3年之久,爱好钢琴的她能够熟练地弹奏一曲《喜洋洋》。刘佳妮母亲告诉记者,从刚开始的胆小怯懦,到现在的开朗活泼,佳妮不单单是性格的改变,更多的是能融入这个集体,融入这个社会。 6月阳光正好,微风习习,在崆峒区鸿福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寨子街站的后院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农田里有玉米、韭菜、菠菜、青椒、茄子、西葫芦……工作人员引导服务对象在田间除草浇水,增强他们的劳动能力。每块地上都立有农作物的名称和责任护工的名字,让大家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获得感。建立特色“农疗”基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近在田间地头、蔬菜大棚种植瓜果蔬菜,加强运动功能和劳动技能训练,缓解情绪压力,改善精神状态,促进互助协作,使照料中心拓展为残疾人医康养一体化照料服务的新平台。 同时,整合辖区就近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康复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等资源,定期为残疾人上门提供健康体检、中医诊疗、养生咨询、基本康复训练……我市坚持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持续拓展日间照料服务新模式,着力发挥综合效益,为更多残疾人搭起“温暖港湾”。
增加辅助性就业 提高生活质量
就业乃立身之本,对残疾人而言,能和健全人一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丰衣足食,活得更有尊严。我市结合照料对象自身特点、产业实际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辅助性就业,让残疾群众实现增收,提高生活质量。 在崆峒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手工坊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围坐在桌前进行仿真花制作。大家先拿着空花枝,镶嵌花蕊,再将中间枝干扯下来分成两个,把搓成片的花瓣一个一个粘贴起来,一朵鲜花便在他们手中成型。这一朵朵小小的仿真花让每位残疾人每月能拿到500到600元工资,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据介绍,崆峒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引进的仿真花加工项目,是以仿真花订单式加工为主,加工的各种花饰经销国外。加工过程中由公司提供原材料,中心组织照料对象开展计件加工,项目的开展不仅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也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样是手工加工,崆峒区鸿福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南山站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新模式——“工疗工坊”,中心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庄浪陇原宫灯厂对接,引进灯笼制作工艺,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宫灯制作流程和打包技术,进行上门采购、制作、销售一体化服务,形成家庭减负、企业获益、残友增收“三方共赢”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格局。今年以来,中心已帮助1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月均收取达600元以上。 崆峒区依托市内宫灯、仿真花加工和制衣企业等,承接灯笼组装、服装熨烫包装、仿真花和中药香包制作等订单;静宁县依托当地掐丝画加工、美丽工坊等机构,承接塑料花篮编织、钩针花编织等订单;其他县(市)也逐步做实做大就业工坊,开展苹果分拣装箱、毛绒玩具填充、毛线钩织等,通过订单销售、直播带货、爱心义卖等方式,让残疾人用双手绘就多彩人生。 就业方式多种,就业渠道多样。全市现有辅助性就业机构9个,实现人均月收入400至500元,为残疾人从“走近”社会,到“走进”社会,创造了更多机会,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路上,残疾人一个不掉队”。 2021年以来,平凉市积极探索完善更加多元化的照料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照护困境,盘活了残疾人服务设施资源,拓展了残疾人托养照护形式,满足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打造了爱心甘肃建设新的实践载体,托住了残疾人“稳稳的幸福”。